万病不离寒!十病九寒!寒邪对人体的健康影响非常之大。寒在肝精血虚,寒在肾精神差,寒在脾肚子大,寒在肺免疫低,寒在胆口多苦,寒在胃易腹泻,寒在表易发烧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认为:“寒者热之,治则名。”意思是寒症,需用热药才能有效。

十病九寒散寒经方如何正确使用,老中医告诉你秘诀一用就灵

身体寒气重的7类表现

面色发白、发青、发暗、发黑。颜色越是发暗,就代表寒湿越重。舌苔发白,经常腹痛、腹泻,脸上长斑,手、脚长年冰冷,脚踝浮肿。四肢关节疼痛、颈肩酸痛、肩周炎、腰酸背痛等。疼痛的部位越多,时间越长,代表体内寒湿越重。寒症有表寒、里寒之分。治表寒多用“辛温解表”之法,治里寒多用“温中散寒”之法。所以要治疗寒症,首先应分清“寒”在哪里。

 1、寒在厥阴(肝)

病因:寒滞肝脉,多因寒邪侵犯肝经、气血凝滞、筋脉拘急(身体痉挛、抽搐)所致。

症状:上热下寒,精气血虚,恶梦连连,少腹冷痛,阴囊收缩抽痛,巅顶冷痛,呕吐清涎,身体发寒,四肢冰凉。

方剂:乌梅丸(缓肝调中,清上温下)、当归四逆汤(温经散寒,养血通脉)。

2、寒在少阴(肾)

病因:肾阳虚寒,多因肾气不足导致。

症状:精神萎靡不振,疲惫不堪难恢复,腰膝酸冷疼痛,全身关节酸痛,肚子发胀,大便稀溏,小便清长,男性羊痿早谢、兴欲冷淡,女性月经量少、颜色暗红、白带清稀量多、宫寒痛经。

方剂:四逆汤(温中祛寒,回阳救逆)、回阳饮(回阳救逆,益气固脱)、真武汤(温阳利水祛湿)。

3、寒在太阴(脾)

病因:脾阳虚衰、阴寒内盛导致。

症状:大腹便便,腹胀饮食减少,腹痛喜温喜按,手脚发凉,大便不成形甚至完谷不化,小便不利,肢体困重甚至全身浮肿,女性白带多质清稀。

方剂:小建中汤(温中补虚,和里缓急)、大建中汤(温中补虚,降逆止痛)、苓桂术甘汤(温阳化饮,健脾利湿)。

4、寒在太阴(肺)

病因:寒气入肺、阻塞气机、循环不畅所致。

症状:咳嗽、哮鸣、胸闷、气喘、咯白痰、咽痒、鼻塞、流清涕、无汗、畏寒怕冷、全身酸痛、后背凉、手脚凉、少气懒言、面色苍白、免疫低下。

方剂:小青龙汤(解表散寒,温肺化饮)、麻黄汤(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)。

5、寒在少阳(胆)

病因:气血衰弱、邪气内入,与正气相搏于少阳经所致。

症状:口苦、咽干、目眩、寒热往来、胸肋苦满、默默不欲饮食、心烦、失眠、喜呕、抑郁、腹胀、打嗝、关节疼痛。

方剂:柴胡桂枝干姜汤(和解少阳,散寒生津)、小柴胡汤(和解少阳,和胃降逆)。

6、寒在阳明(胃)

病因:胃虚不降、胆气上逆,导致胃寒气逆所致。

症状:胃寒喜热,吃寒凉之物易胃痛腹泻,头晕目眩但是不怕冷,总感觉肚子里有气往上顶,恶心干哕,嗳气打嗝,吃两口饭就饱了,多吃就容易心烦,小便少。

方剂:附子理中汤(补虚回阳,温中散寒)、吴茱萸汤(温中补虚,降逆止呕)。

7、寒在太阳(表)

病因: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。

症状: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,小便不畅,鼻鸣,干呕,微恶风寒,项背强而不舒。

方剂:桂枝汤(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)、桂枝加葛根汤(解肌发表,生津舒筋)。

同是寒症,中医疗法却完全不同

寒在肝精血虚,乌梅丸、当归四逆汤主之;寒在肾精神差,四逆汤、回阳饮、真武汤主之;寒在脾肚子大,小建中汤、大建中汤、苓桂术甘汤主之;寒在肺免疫低,小青龙汤、麻黄汤主之;寒在胆口多苦,柴胡桂枝干姜汤、小柴胡汤主之;寒在胃易腹泻,附子理中汤、吴茱萸汤主之;寒在表易发烧,桂枝汤、桂枝加葛根汤主之。

总结:如果体内有寒症,一定要找有经验的医师详细辨证调理,因为除了上述七大类型外,寒症治疗期间,寒气会由里及表逃窜,所以阶段性用药也不同,另外,很多寒症是多种同时发作,调理用药也要分清主次先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