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让人“又爱又恨”的食物,高油脂食物绝对算一个。
比如,滋滋香的烤五花肉、肥而不腻的大猪蹄子、酥脆可口的油条等,吃起来那叫一个香!
然而,经常吃这些油脂含量高的食物,可谓百害而无一利。
油吃多了,对身体危害特别大!
油吃多了,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长胖。
而肥胖又被称为“百病之源”,会导致很多疾病:
肥胖能对抗体内分泌的胰岛素,使其变得不敏感,不能发挥正常降糖作用,引发2型糖尿病。
肥胖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,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,动脉血管不再弹力十足、畅通无阻,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悄然降临。
小科普:胖不胖,算一算!
体重指数=体重(千克)/身高(米)2
在我国,体重指数在18.5~23.9属于正常,小于18.5为消瘦,在24~27.9是超重,等于或大于28即肥胖。
此外,长期摄入过量油脂,过量的脂肪会在肝脏细胞内堆积,肝会变“肥”,也就是脂肪肝。
如果不加以控制,肝细胞生物膜会进一步受损破裂时,就可能导致肝细胞死亡,还可能进一步引发肝纤维化,也就是肝硬化。
说到减少油脂摄入,很多人都会想到少吃油腻的食物,如上面提到的肥肉。其实,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荤菜,还要警惕一些素菜和水果,看着很不油,但含油量可不小!
最“肥”的6种菜果,很多人都不知道
素菜类
①腐竹
腐竹看着单薄,吃着也清淡,但实际上它“肥”得很。
要知道,每100克腐竹的脂肪含量足足有21.7克,这在一般的食物中都算比较高的。
虽说腐竹所含的主要是利于血脂的调节的不饱和脂肪,但过量的不饱和脂肪也容易导致能量超过机体需求。长此以往,就会诱发机体形成肥胖和高血脂。
而且,为了延长腐竹的保质期和增加其口感,商家常用油炸的方式处理腐竹。
这就让腐竹在油炸的过程中“吸满”了油,大大增加了腐竹的脂肪含量。
②茄子
茄子虽然不像腐竹自带油脂,但它特能吸油。
因为茄子的内部结构属于疏松多孔,就像一块大海绵,在炒菜的过程中,会“贪得无厌”地吸油。
而为了口感,烹饪茄子的时候,往往需要加很多油。
仔细想想,如果你们家最近做茄子的菜比较多,那家里油的用量是不是要比以往多?
这样一来,茄子就变成了妥妥的“吸油菜”。
③豆腐泡
看上去很素的豆腐泡,其实也很“肥”。
一是因为豆腐泡是豆腐油炸而成。
大家想想,这豆腐泡在油锅里打滚过,能不肥吗?
二是因为豆腐泡的内部松软空洞,也像一块海绵。
大家有没有发现,在做油焖豆腐泡或用豆腐泡打火锅时,豆腐泡总是鼓鼓的,还不是因为吸了“一肚子”油!
总之,这豆腐泡可谓集腐竹与茄子之大成:不仅自带“油量”,还特能吸油。
水果类
①榴莲
现在正是吃榴莲的季节,爱吃的朋友们有口福了~
不过,榴莲也属于一种比较“肥”的水果。
以100克榴莲作计算单位,榴莲含热量153大卡(1卡=4.18焦耳)。
而在日常生活中,想要消耗掉153大卡热量,至少要走5700多步。
②芭蕉
没想到吧,看起来寡淡的芭蕉热量也不低。
先晒出数据:每100克芭蕉热量为115千卡。
这热量快赶上榴莲了!
所以,吃水果不能只看外表,别看芭蕉老实巴交的,你要一下子吃多了,热量可要超标了。
③牛油果
牛油果,果如其名,油的含量超高。
因为牛油果的脂肪含量约为15%,比一般的瘦肉和鱼肉(脂肪含量约3%~5%)还要高得多,比榴莲高出3倍多,稳稳摘得水果中的脂肪含量冠军。
虽说牛油果所含的脂肪酸以油酸为主,就是橄榄油和茶油中的主要脂肪酸类型。如果平时橄榄油、茶油吃得少,适当吃点牛油果,对均衡营养有利。
但是,再好的油,吃多了也会影响健康。
当然,大家也不要视油为“蛇蝎”,健康吃油反而对身体有好处。怎么吃才健康呢?往下看!
健康吃油,注意4点!
1.少吃含油量高的食物
含油量高的食物大致有两种,一是“油”得很明显的食物,如肥猪肉、葱饼、油条等,二是上边提到的素菜和水果。
建议大家偶尔尝尝鲜就好了,不要吃太多。
2.食用油要适量吃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建议,每人每天摄入食用油的量不超过30克,这个量大概就是汤勺2~3勺的分量。
3.少吃动物油,多选植物油
动物脂肪中含饱和脂肪酸多,常温下呈固态,如猪、牛、羊油等,少数植物油如椰子油、棕榈油等中也含有饱和脂肪酸。
饱和脂肪酸含较多的胆固醇,摄入量过高是导致血胆固醇、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,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植物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,常温下呈液态,如大豆油。人体所需要的必需脂肪酸,就是多不饱和脂肪酸,其对改善血液循环、阻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等有一定作用。
当然,如果植物油吃得过多,也容易出现问题,所以同样不能过量摄入植物油。
4.各种油换着吃
每类油所含的脂肪酸类型不同,若独宠一种,会对健康不利。
所以,家里可以常备以下三类油,经常换着吃,如今天吃大豆油,明天吃橄榄油,后天吃亚麻籽油。
具体来说,可以这么选——
①油酸类
如橄榄油、山茶油。特点是耐热性较好,可用于炒菜,但初榨橄榄油最好用于凉拌。
②亚油酸类
如大豆油、玉米油、葵花籽油、菜籽油。特点是怕热,最好低温烹煮,要避免冒油烟。
③亚麻酸类
如亚麻籽油、紫苏油。特点是最不耐热,尽量用于凉拌、做馅料、煲汤和蒸煮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