猝死——一个沉重的话题,大家对它并不陌生。 尤其是近些年来猝死年轻化的问题频现,让越来越多的人为此焦虑。 其实,猝死并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,猝死指的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,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,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。 这里的短时间一般是指在急性发病后至一小时内,最长不超过6小时。 在临床中,猝死往往被分为两类——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。 其中,心源性猝死占比更高。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》显示,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.4万。 相当于每天近1500个人发生猝死,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原因猝死。 但是,抢救成功率不足1%。 由于心源性猝死多发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,有冠心病、严重的心律失常、心肌病、高血压、脑中风和心衰的病人更容易发生猝死。 因此,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,老人更易中招。 但从近几年的猝死数据统计来看,年轻人在猝死人员中的占比越来越高。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?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,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变,生活工作压力增加,导致人群中潜在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。 诸如加班、过劳、抽烟、喝酒、熬夜等在内的不良生活习惯,最终使得心脑血管疾病走向年轻化。 其中,尤以IT程序员、医生、企业高管、运动员等职业多见。 与老年人相比,中青年人往往会更容易忽视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。 即使有些不舒服,平时也很少进行用药、检查等健康维护,这使得不少中青年人心脏很可能很早就出现了问题,但自己不知道。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依然加班熬夜、过度劳累、生活方式不健康,如同给本来已经虚弱的心脏施以重拳。
虽然猝死出现时速度迅猛,但事实上,在它来临之前,往往会给出很多提示信号!
如近期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,休息一段时间后可缓解,就要高度小心冠心病。
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,就有可能诱发猝死。
心慌通常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,它的出现多与快速性心律失常有关。
虽然多数心律失常不会引发猝死,但频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,有可能会发展成室颤,若不能及时抢救,同样有猝死风险。
晕厥是因各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意识障碍,它的出现可能与某些致命的心脏疾病相关。
排除体脑力消耗、睡眠不足、生病等因素,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时间疲惫、乏力,并伴有胸闷、水肿等,应警惕心肌病或心肌炎的可能。
多种致死性心脏疾病都会导致胸痛,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症状,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,明确病因。
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,尤其是高血压、冠心病或心房颤动的患者,一旦有眼前发黑、肢体麻木等脑卒中的表现,就应立刻到医院就诊。
部分疾病发作前,如心肌梗死、低血糖等,身体某些部位如颈、后背、头皮、手心或脚掌等都会大量出汗,此时应提高警惕,当心猝死发生。
诸如精神紧张、剧烈运动、过度疲劳、暴饮暴食、轻微外力作用、感染、过热过冷等。
少熬夜、不过劳,保障睡眠充足。
增强心肺功能,改善身体机能。
戒烟戒酒、饮食清淡、低油低脂,多食用绿色蔬菜、水果。
培养自身爱好,压力来临时,找到释放途径。
减轻烦恼,避免焦虑。
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。此外,冠心病病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、速效救心丸等急救用药。
预防大于治疗。
小贴士 猝死的黄金救援时间一般是在猝死发生后4~6分钟。 因此,当我们发现身边有人突然出现心搏骤停时,不要犹豫,应立刻拨打120,在确认周围环境安全的情况下,按照急救人员的指示,及时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,或人工心肺复苏。 若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,在保证心肺复苏的同时,进行AED抢救。